说起郑板桥,那可真是清代书画界的一股清流啊!这位才子不仅画技高超,为人更是风趣幽默,留下了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小故事。今天,就让我带你一起走进郑板桥的奇妙世界,感受一下他的别样人生。

一纸“难得糊涂”,流传千古

提起郑板桥,人们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他那“难得糊涂”的处世哲学了。这四个字,不仅道出了他的人生信条,更成为了他一生的写照。郑板桥,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。他的一生,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。

郑板桥自幼聪颖,酷爱诗词书画。他的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,也是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位导师。在他的引导下,郑板桥的才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。他不仅擅长书法,更以画竹闻名于世。他的画作,笔法独特,风格清新,被誉为“扬州八怪”之一。

郑板桥并非只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。他曾任山东范县、维县知县,在任期间,他帮助农民胜诉,办理赈济,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。可惜,他因得罪豪绅而被免职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,继续以卖画为生。

六世同堂的进士之家

在郑板桥的故事中,还有一个有趣的人物,那就是谢启祚。这位老先生可真是传奇,他九十八岁时参加乡试,直到乾隆五十二年才中举。在鹿鸣宴上,他与十二岁的中举童子同席,巡抚大人见此情景,当场挥毫题诗:“老人南极天边见,童子春风座上来。”这两句诗很快传开,成为一时的趣闻。

次年,谢启祚进京会试得中,授国子监司业。乾隆八十大寿时,他以在京官员身份贺寿,乾隆见他百岁高龄如此潇洒,特加恩,晋为鸿胪寺卿,并赐诗匾。这时,他的家眷中已有两妻两妾,男儿二十三人,女儿十二人,孙子二十九人,曾孙三十八人,还有玄孙二人,是六世同堂之家了。

一字千金,传颂千古

郑板桥不仅画技高超,他的书法也颇具特色。他曾有一段与“一字千金”的故事。有一次,他在街头看到一位乞丐在卖自己的字画,发现那些字画的字迹非常熟悉,原来那是他自己的作品。他问乞丐为什么要卖他的字画,乞丐回答说:“我需要钱。”郑板桥听后,深深地叹了口气,然后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个字:“贫”,然后交给了乞丐。

从那以后,郑板桥的这个字就被人们称为“一字千金”。这个故事虽然有些夸张,但它却充分展示了郑板桥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才华。

画竹的故事

郑板桥一生只画兰、竹、石,自称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败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”。他的竹子画,更是被誉为“兰竹卷”和“竹石图”。

其中,有一段关于他画竹的故事。有一天,郑板桥与好友李婵外出到镇江,金山寺的大和尚知道了就给李婵送了请帖,没有给郑板桥。于是李婵就想郑板桥炫耀,郑板桥说:“我们一同来,那么明天一同去,我没有请帖就装扮成你的书童吧。”李婵也同意了。

第二天,两个人就来到了金山寺。李婵知道金山寺的大和尚叫自己来就是求自己的墨宝的,于是就到了内屋,想为大和尚留下墨宝。这时候李婵想捉弄一下郑板桥,于是就让郑板桥给自己磨墨,郑板桥笑嘻嘻的就开始了。

就在郑板桥给李婵递毛笔的时候故意将笔掉在了纸上,李婵非常生气,就说这没法写了,你来写吧。大和尚看到自己珍贵的纸竟然这样就被一个书童浪费了,真是可惜,但是面对李婵他又不好意思发火。

郑板桥说自己不会写,就画一下吧。于是就在纸上开始作画,不久以后就画好了一幅竹子,还在上面盖了自己的印章,大和尚看着竹子栩栩如生极为喜欢。当大和尚看到印章上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郑燮的时候彻底惊呆了,赶紧道歉并让小童为郑板桥上好茶。

郑板桥的一生,充满了传奇色彩。他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,更是一位有着高尚人格的文人。他的故事,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,也